在地創育,地方創生

嘉易創 創育中心-黃振瑋

"以前我是一個就學期間在育成環境下成長的青年,因為我的工作是幫助他人,所以我喜歡我的工作,因為不想承認自己逐漸邁向中年,所以我決定一直帶著無限熱忱在創育體系打拼。" -黃振瑋

屬於臺灣的地方創生,我們正在進行式

面對我國總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化、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以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行政院已成立「地方創生會報」,訂定108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以達成「均衡台灣」為目標,由國發會負責統籌及協調整合部會地方創生相關資源,落實推動地方創生工作。

在全臺灣開始動員,地方創生開始動起來時,我們應該靜下來先想想一個問題:"屬於臺灣的地方創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從日本看到了地方創生的案例與發展成果,迫不及待的想要複製與學習,找了專家學者與相關領域經驗者來討論,但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回到初心,了解地方創生到底是如何誕生的,對筆者而言,與其說地方創生是日本政府擬定的一個地方發展策略,我更同意另一個說法,也就是地方創生是一個地方自然發展階段的躍進,當一個國家在進步的同時,不免會有城鄉差距的發生,而所謂相對弱勢的"鄉"就會遇到要如何利用在地的特色,去發展出地方共榮經濟生態,創造青年回鄉與在地活力的問題。而地方創生的差別,就是在於地方是否能有一個連結中央與地方,整合各方資源的服務中心,以及願意為地方付出的公協會團體與企業,簡單說城鄉差距問題是必然會發生的。如何可以透過一個連結資源的核心,來帶動整體創生發展,讓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再是負面的落差,而是因為發展地方特色而造成的多元化發展差異,第一個要做的事情,應該是找出目前需要解決的地方問題,盤整出相對應的資源,進而去發展出屬於台灣的地方創生。

青年回鄉後將所學與地方特色結合,由創新轉變成創生

青年回鄉後將所學與地方特色結合,由創新轉變成創生

 

育成中心的轉型與創育機構的發展,成為地方創生的在地核心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自86年開始推動「補(捐)助公民營機構設置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計畫」,建立完整的企業輔導與創新創業培育平台,也就是創新育成中心,之後更在107年開始讓育成中心轉型成專精領域具有差異化的創育機構,創育體系發展二十餘年的歷史,筆者參與近七成,從學生時期就開始接觸這個產業,經過這幾年的轉型與現實環境的淘汰,如今留下來的都是在其輔導領域有相當專業度與資源媒合能力的創育機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二十多年的用心,除了對地方中小企業的發展成長提供協助外,也培育出相當多的育成經理人,這些經理人伴隨著育成的發展,練就了一身協助中小企業發展的硬功夫,隨著育成的轉型,育成經理人也轉至各個領域繼續為臺灣的經濟與育成圈打拼。

如同筆者在前段提到的,城鄉差距問題是必然會發生的,而在地方找尋連結資源的核心,帶動整體創生發展才是地方創生的重點,日本的地方創生,可從2009年日本總務省提出的「地域振興協力隊推進綱要」算起,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則於2015年以國家戰略推動地方創生,其實以發展近十年的光景來看,在近年才開始慢慢看到日本地方創生發展的一些成果。可想而知這些成果,其實是歷經了許多人的努力。而臺灣的地方創生才剛開始,目前重點應該是先放在地方創生氛圍的整體營造與教育,讓地方的企業與人民了解,地方創生的發展應是透過建立一個地方共榮經濟生態,讓大家一起為地方努力進而帶動經濟發展。一個能連結中央與地方,整合各方資源的服務中心,在地方創生上有其重要性,未來深耕地方的創育機構與育成經理人多年累積的資源串聯經驗,在此時就能扮演重要角色,以嘉義在地創生圈為例,是透過長久深耕地方所串連的資源,來構築出一個堅強的創生資源網,這個資源網連結地方產官學與公協會重要資源,整體性的協助地方產業與特色發展,而透過我們輔導的創生標竿企業能為我們吸引更多有志一同的伙伴,參與我們的創生。

嘉義在地創生圈連結多方資源推動創生

嘉義在地創生圈連結多方資源推動創生

 

臺灣的地方創生,未來該怎麼走?

日前網路有一篇文章,主要是在討論臺灣新創圈與Co-Working Space的一些發展,文中提到臺灣只有少數的創育機構可以真正做到資源串聯與媒合,這也突顯了一件事情,就是要成為一個能串連多方資源的單位並不是那麼的容易,而這樣的單位未來會在臺灣的創生體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創育機構就是一種社會企業,它是在足以支撐營運的狀態下,協助地方的中小企業與創業輔導,因此未來創育機構及育成經理人勢必要好好擔起地方創生氛圍營造與教育,以及資源串聯的角色,免得地方找錯引路人,方向錯誤,那也枉費了中央政策的美意。

最後,希望在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的作法,解決地方問題如青年外流、人口老化、產業外移等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去思考在人才回鄉與企業回流的下一步是什麼?臺灣的創生還年輕,在國家與各單位的推動下,或許我們會走的比日本快。在人才與企業回鄉時,是否能提供足夠他們發展的環境來維持平衡,是個很重要的課題,雖然大家大多是期待透過"地方創生"來產生"地方發展"這個結果,但筆者認為地方的發展(軟硬體)與地方創生應該是要同步進行的,這樣子的地方創生,才有辦法走的長久,我們也才能透過創生,再創一個臺灣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第十屆中華創業育成協會理監事合影

第十屆中華創業育成協會理監事,未來將協助地方創育機構發展

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標誌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承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標誌

如對本站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聯絡客服中心。

  • 10042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27號B1、4樓 
    中小企業創新育成協調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部)
  • 電話:02-7756-6176 傳真:02-2331-7556
  • 服務信箱:pccuincubator01@gmail.com (我們將儘速依序處理您的來信,回信時間約7個工作天)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0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