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產業的育成發展及產業未來趨勢 / 南港生技育成中心 夏尚樸主任

港生技育成中心 夏尚樸主任

南港生技育成中心 夏尚樸主任

不同的產業其發展模式很不一樣,企業成長的過程不同,當然培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以業態與其他類產業差異頗大的生技產業為例,由於生技產業是知識和資本最密集的產業,參與的從業人員比起其他產業平均來說,學位較高年齡也較大,創業者或是管理階層多為博碩士級的中齡以上人士;即使是新創的中小型生技企業,其投資額也動輒數百、數千萬元,數億者也所在多有,較諸其他產業多出好幾倍。

創業風險高、時間長是生技產業的特色,在新創生技公司的育成過程中,必須忍受只有研發、長期沒有明確進展的艱困歷程,伴隨而來的就是投資者與資金的壓力,這種寂寞、困頓、得不到掌聲的成長期程,往往長達十年以上,特別是藥物醫療相關產品開發的企業,投入的金額高達台幣數億;不過即使如此,也只能達到階段性的里程碑,里程碑的成果,僅是專利、技術平台或是申辦中的臨床試驗案子等所謂的無形資產,距離最終產品還很遙遠。這些生技企業研發產出的無形資產價值有如難以辨識的璞玉,要有識貨者則價值連城,生技企業或許有機會將研發成果技轉、授權出去,換取資金,甚至公司整個被收購或是合併。這些產業鏈接力式的新經營模式,沒有產品、沒有營業額、沒有外銷業績、公司被收購而消失,有違傳統的永續經營概念,卻是新知識經濟衍生出來的新模式。因應新知識經濟商業模式的轉換,為產業育成推動的工作同仁,必須吸收新技術知識,思考新營運概念,建立新育成模式,推動新服務機制,用「四新」精神,滿足產業育成培育的「三創」服務需求。

長時間的教育,已經讓社會大眾和投資者知道生技產業的特性是風險高、時間長、投資大;當然難度大、風險高的生技產業,一旦成功其回收報償常達數十或百倍之多,尤其是以往生技產業長期累積的能量,近年來已逐漸在台灣嶄露頭角,受到市場及國際的重視,其甜美的果實逐漸顯現,也讓多少英雄豪傑競相投入,形成建康的正向循環。

人才是一切事務的根本,對台灣生物技術產業來說,是人力有餘而人才不足,學校提供了足夠的生技相關科系畢業生,但無法滿足生技產業對人才知能的需求,中間有學用落差。政府在生技人才養成訓練方面,除了責成各相關學研及政府法人單位,長期辦理各類型的產業課程,以求縮小學用差距,另也從2013 年起辦理生技高階人才的產業培訓計畫,政府出資由產學研共同合作,招收生技相關博士級人才透過學研法人培訓、進入配合的企業實習,每年訓練100 位沒有產業經驗的博士級人才,歷經個別專案培訓機制的加值,實質進入生技產業工作,成效頗佳。

培訓課程

實驗室

NBIC公司一隅

成員合影

各種公司活動照

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標誌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承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標誌

如對本站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聯絡客服中心。

  • 10042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27號B1、4樓 
    中小企業創新育成協調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部)
  • 電話:02-7756-6176 傳真:02-2331-7556
  • 服務信箱:pccuincubator01@gmail.com (我們將儘速依序處理您的來信,回信時間約7個工作天)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0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