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公司容易陷入的八個迷思

建高控股集團 莊熙平董事總經理

 

了解初創八大基本迷思 順利走出創業艱辛期

育成中心所面對的創業團隊,大部分是「從零到一」的初創階段,或是「零之前」的概念形成階段。這個階段呈現的,通常是一個既興奮、又慌亂的狀態,相對於日後長遠的事業經營,它的時間雖相對較短,但對於創業者的成長來說,卻是極為重要而艱辛的一段過程。創業者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經歷角色和做事方式的轉換,為日後事業上各種挑戰做最佳的準備。

多年來筆者在審核、評鑑、輔導創業團隊的工作中,認識許多令人佩服的年輕創業者和敬業、有創意的育成經理人。然而,在與創業團隊的溝通中,仍經常存在一些向創業者解釋也很難讓其立即理解的「迷思」。創業者的迷思五花八門且經常令其深陷其中,筆者依經驗歸納出基本的八個初創迷思,供育成中心和創業團隊雙方參考,也許可作為一個溝通基礎,讓育成中心與創業團隊攜手走過創業初期階段。

1. 「商業模式」一旦做好,就可以去做別的事了

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本質上僅是一種工具且可以用各種組織形式或表述方法呈現。目前普遍運用的Alexander Osterwalder所提供的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也只是其中一種特定形式而已。關鍵是,商業模式就像一張地圖,是協助創業者在揮軍前進之前,簡單扼要地將自己的商業佈局和關鍵要素間的相互關係具體呈現出來,如同軍事戰略的沙盤,它的功能是用來做各種「推演」和「思考」的,進而發現模式中的缺陷、弱點,再做調整或優化。它並不是一個拿來做報告用的「格式」。同時,商業模式沒有"做完"的時候,應該是創業家時時刻刻拿在手邊推演、思考和討論用的工具。

2. 創業概念的「可能性」並不等於「可行性」

許多創業團隊運用智慧想出一個概念,也抓到了一些核心價值,便很快的認定這是一個可行的事業,這是極具危險的,因為「概念不等於事業」。所謂的可能性(Possibility),是這個概念形成了一個首尾貫通的邏輯,但是邏輯上說得通,並不表示它有立即被任何一個團隊執行或是面對商場上各種詭譎挑戰的應戰能力。換句話說,創業概念不能僅有可能性,還須具備可行性(Feasibility),從可能性到可行性,尚需進行很多的努力,如組建具有專業執行力的團隊、獲得足量的資金、取得適當的通路、排除潛在的風險等工作。

3. 網路上搜集到的任何資料、數據都可以直接參考使用

創業團隊經常在網路或媒體上搜尋各種資料或數據,藉以支持團隊商業概念,這是基本該做的工作。但是,經常發現團隊對於這些資料的來源或目的並沒有再次進行深度了解或基本考證,因此常常一廂情願地將品質或意圖不恰當的謬誤資料作單向解釋和應用,甚至作為推估市場趨勢或規模的依據。另一方面,在很多案例中也發現,其實資料中潛藏了很多市場的寶貴動向,但有時團隊只就表面意義做直接的引述,失去透過深度思考而獲致更有價值情報的機會,實屬可惜。

4. 產品沒特色沒關係,做好市場行銷就能賣

對於以「產品銷售為主」的公司團隊,這是一種錯誤的假設。事實上,這反而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警訊,提醒團隊其實公司的產品並沒有足夠的特色或價值,所以必須靠砸錢行銷。對於以「服務為主」的公司團隊,這其實是在提醒團隊,公司的服務若沒有足夠的專業競爭,將來對公司市場的占有率和業務成長率必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的考驗。對於從事「電商平台」的公司團隊來說,首要是在茫茫網海中要能觸及關鍵客群或是吸引足夠的廣告客戶,否則將來就算砸錢行銷,也未必能奏效。

5. 湊足資金後才開始測試市場可行性

許多團隊將創業概念、商業模式勾畫完畢後,就積極的參加比賽、申請補助、洽談投資,這沒有不好,然而若是因此將測試產品及市場的動作停滯,這就得不償失了。許多團隊可能會說沒有資金做測試,因此得先找錢,但筆者提醒,在「資金」與「時間」之間,並不是只有零與一的二分法選擇。創業團隊缺乏資金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這並不是致命之處,因為對創業公司最有價值的資本往往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和智慧,誰越能快速的求證、快速的測試和犯錯後修正,誰就越能快速走過創業前期的學習階段,往下一步前進。測試市場有許多方法和策略,也可以像做科學實驗一樣的先對規模及範圍做控制和對照模擬,逐步的趨近現實;另一個重要關鍵是,好的投資公司和評審都知道團隊可能沒有充裕資金,但他們的眼睛都在觀察團隊對產品、市場驗證,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

6. 我是做生意的,財務報表是會計師的事情

創業團隊總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個人得當好幾個人用,實在也是辛苦。但是,就像商業模式一樣,財務報表並不僅是一個報告格式,財務報表能顯示出公司營運狀況、面臨的挑戰或是可以轉變的機會。財務報表是一個反思公司策略的工具,推演出應變策略,創業者應該養成每天一手拿著商業計畫/企劃書,一手拿著財務試算,隨時隨地做策略推演的好習慣。

7. 「政府補助、比賽獎金」都是「公司營收」

就會計帳面上來說,獲得政府補助金或參賽獎金,在完成履約條件後是可認列為「收入」來源。但是,創業團隊必須明白這並非是銷售公司產品或服務而直接獲得的收入,與創業團隊的市場競爭力幾乎沒有直接的關係。因此筆者提醒創業團隊切勿以為這些獎勵能成為公司賴以生存的命脈,一個公司能否真正存活或永續經營,必須要靠產品銷售和服務收益。

8. 公司不想做、不會做的事,通通外包就好

對於創業團隊來說,常常要抉擇哪些工作項目是自己做、哪些要依靠關鍵夥伴、哪些要外包給協力廠商。但這些工作項目是由內部或外部來做的決策,在公司發展時間軸上,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戰略性的考量。是否外包,須取決於很多因素,如創業團隊可以依靠能共同成長的關鍵夥伴資源、非關公司核心競爭力的,也許外包對公司成本上會是更好的選擇。關鍵在於不是團隊無法做的就一律外包,因為這些事項可能與是否具備永續經營的競爭力息息相關,故哪怕當下內部來做會很辛苦,但還是要咬著牙做,將來資源就能掌握在自己手上,路也就會好走許多。

筆者對於創業家們深感敬佩,因為他們是少數有決心、毅力走出第一步的。然而,商場上詭譎萬變,需要的是透過時間不斷學習,其實越年輕越有本錢,這些年輕創業家起步早、學習速度快,成功機率也相對較高。因此,提供經常讓初創團隊在經營上陷入的八個迷思作為參考,期待創業團隊們和陪伴輔導他們的育成中心,能攜手快速越過起步的雷區,邁向成功!

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標誌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承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標誌

如對本站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聯絡客服中心。

  • 10042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27號B1、4樓 
    中小企業創新育成協調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部)
  • 電話:02-7756-6176 傳真:02-2331-7556
  • 服務信箱:pccuincubator01@gmail.com (我們將儘速依序處理您的來信,回信時間約7個工作天)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0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