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群聚/微型創業輔導


范特喜微創文化 鍾俊彥總經理

 文化創意融合聚落發展 發展社區微型商業

 
「范特喜微創文化」這幾年一直努力將「文化創意」及「社區經營」當作載體,融合街區、巷弄聚落中的微型商業經營,建構一種結合生活、創意、創業的生態系。「文化創意」即是文化內涵與創意的結合,「文化」是過去多數人所累積的生活內容體現,而「創意」則是以新的工藝、美學、文字等多種方法來嘗試解決生活中的不足,或是重新詮釋及分享文化的內涵;惟文化創意的呈現方式與產出內容,因商業性介入程度而有所不同,近年來針對文化與商業二者之間的平衡也多有討論。

在策略上,范特喜微創文化選擇「核心都市」做為發展聚落的起點(如台中市西區草悟道),再以適當距離內的市鎮做為「基地」來連結周邊鄉村(如斗六市和竹東鎮),選定的「基地」會進駐到具社區歷史或記憶的建築物內,經過適當整建後,再結合專業經營團隊及創意創業者(或是返鄉青年),共同發展在地美好人事、藝術展演、工藝傳承、數位網路應用、在地體驗旅行等,發揮跨領域創意、建立育成陪伴機制、拓展商業營運模式,藉以融合並形成一個生態系。這樣的生態系聚落就像是一個大的共同作業空間(Co-Working Space),以在地歷史文化做為載體,提供社區居民休閒活動去處,同時照顧弱勢族群、支持青年返鄉創業,用創意與商業模式回饋社區發展,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聚落。

兼顧商業與文化創意 聚落經營者育成陪伴角色有四大重點 

在筆者經驗中,進入社區經營文化創意聚落,從形成到與社區開始產生關聯的過程,是最能深層體現社區文化跨領域及具社會影響力的地方,但由於創業者規模較小,承受風險的能力亦相對較弱,因此,對於這類空間進駐者或是聚落周邊的群聚者來說,聚落經營者需扮演重要育成及陪伴的角色。若要兼顧商業與文化創意的平衡,則須有下面幾個重點:

1. 育成陪伴對象與招商對象的整合

在招商過程中,應以微型創業者為優先,評估其商品、商業模式的同時,也要考慮其創業或創作背後所要表達的生活態度與信仰價值,是否符合社區及聚落的文化特性。經初步溝通評估後,即使是一個很脆弱的小苗,也應該努力讓它存在。好的創新及創意才有茁壯的可能。雖然這樣的團隊在初期是很小眾甚至沒有營運模式的,但透過育成與陪伴機制,能努力將它轉換成具強大社會影響力或是良好商業模式的新創企業。

2. 社區的觀察與對話能激發創新所需的靈感

創新來自對問題的認知和分析,若要創新,得先知道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生活在社區能與各種有形或是無形的問題產生關聯,透過對社區的觀察與對話及跨領域的整合思考,便能更容易藉著自我專長,發想出一套解決問題的創新作法。

3. 長期陪伴的重要性

從文化創意到產生商業經營,大多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累積,要克服的風險也相對變大。因此,創業者抗壓性、韌性、堅持度有時往往比好的商品創作及營運模式來得重要,這是因為要讓創業者的創意與群聚環境有加乘效果,因此經營者在育成這件事所扮演的角色,對於創業者來說,比較像是平行的朋友結伴同行,這樣的互動能加強創意的發揮以及跨領域的思考。

4. 不同階段的創業需求都不一樣

隨著資訊取得的快速與方便性,過去單向由業師向創業者傳授知識經驗的型態顯得有些不足,經營者在陪伴的過程,需客製化將資源引進,作更彈性的互動,將整個群聚聚落當成共同作業空間(Co-Working Space)、實習商店或工作室,與社區生活融合一起,便能更理解創業者經常遇到的問題,也能依創業者靈光乍現的創意或創新的概念,及時提供其所需的資源。

政府推動微型創業輔導政策 能有效擴散群聚效應

要建立一個文化創意的群聚,首先進行歷史空間或地方重要記憶建築的改造,接著招商引進有創意的微型創業者,並與社區文化及育成機制結合,導入合適的商業經營模式及所需資源,政府部門若在此環節上大力推動相關微型創業輔導政策,則創業初期的群聚效應就能像蝴蝶效應一樣,可以非常有效且影響深遠。

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標誌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承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標誌

如對本站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聯絡客服中心。

  • 10042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27號B1、4樓 
    中小企業創新育成協調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部)
  • 電話:02-7756-6176 傳真:02-2331-7556
  • 服務信箱:pccuincubator01@gmail.com (我們將儘速依序處理您的來信,回信時間約7個工作天)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0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