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大學創業生態系統與創新創業精神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陳意文副教授兼系主任

近年國人創業活動參與表現穩定, 育成中心多元服務助長創業氛圍

根據全球規模最大且完整度最高的跨國創業調查「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簡稱GEM)」資料顯示,自2011年起至今,台灣每年每100位民眾中,皆有約7至8位具有創業構想,並處於投入創業活動三年半之內的早期階段;相較於此期間內多項經濟指標的循環變化,國人對創業活動的參與情況表現更為穩定,較不易受到大環境或市場因素的干擾與影響,故可在政策或資源投入機制規劃上作更長遠的考量。

GEM調查進一步指出,完善的國家創業生態系統是促進新創活動蓬勃發展的關鍵。在國家創業生態系統的建構中,目前各國的發展都大幅鼓勵創業生態系統中各角色間的交流互動,例如過去孕育創業團隊的場所,在政府單位、研究機構、大專校院與民間企業的大力推動下,逐漸由單一的育成中心演化為共同工作空間、加速器、募資平台,以及聯合辦公室等百花齊放的加值場域,並提供輔導顧問、諮詢服務與資源橋接等功能。透過如此多元豐富的基地與活動,不僅縮短了新創者從構想到實踐的距離,亦有助於整體創業氛圍的醞釀。

國際創業環境友善,學校創業教育相對落後

當上述的多元角色和共同參與紛紛活絡各國創業生態系統之際,諸多正向表現也同時反映在GEM調查的評估數據中;就創業生態系統的各項指標而言,在包括基礎建設、政府計畫、文化與社會規範等多數面向上,歷年來已有顯著改善,共有超過100個經濟體的各國專家表達國際間對創業友善環境營造上表達高度肯定。不過,較讓專家們憂心的另一項發現則為「學校階段的創業教育」項目是相對落後且情勢不易扭轉的,不論是國民基礎教育普遍欠缺商業素養,或是大專校院相關專業課程的準備不足,皆是阻礙創業生態系統發展與運作的最大挑戰。

參考各國實際做法,對於教授創業精神的基礎素養部分,以北歐國家從小融入公民教育方式較具備向下扎根的精神,例如要求兒童們由教師帶領在短期間內體驗開設與關閉公司的經驗,進而培養面對創業的平常心,成為落實創業教育的範例。對於影響甚鉅的大學創業教育,各國的學習設計則較為相近,包括課程或學程發展、競賽與活動舉辦、社團及聚會組織、業師與顧問邀請,以及育成與輔導提供等,都是各大學傾力推動的重點方案。

借鏡新加坡大學創業教育成功經驗,推動台灣大學創業教育價值

即便大專校院在上述各類計畫的倡導與推動上已不遺餘力,但專家們仍普遍認為有大幅改善的空間。就創業生態系統對於互動機制的設計理念而言,目前大學僅提供片段式規劃,而非將現行計畫的每一項環節進行系統式的串連,進而產生資源過於發散且難以聚焦的問題。為了解決整合資源議題並提高建構校園生態系統的效率,調查中指出新加坡在推動大學創業教育的設計上呈現較顯著成效。

首先,新加坡將創業視為大學在研究與教學之外的第三任務,率先區分行政制度與管理規範的相同與相異處,讓生態系統中的角色成員明確了解其目標價值;其次,新加坡積極串聯課程、場域與活動,透過創業學程邀請有志參與的學子,除了修習由校內學術型教師授與的創業相關學分外,課程結束後,須由業界教師指導並赴新創公司實習,另透過海外教師的合作前往國外上課提升國際化素養,或是參與海外加速器的短期駐點來深化創業構想,讓新創能量得以不斷延續。最後,新加坡不僅將大學視為創業教育場域,為了讓學生更加融入創業生活,參與創業學程的同學皆須入住創業宿舍(N-House),期望透過共同生活空間的營造,鼓勵學生自發性地開創各類聚會與社交活動,刺激創業風氣,激盪出更多創業的可能性。

故筆者期望台灣在大學創業教育推動上,可參考與借鏡新加坡大學之一條龍式從課堂到生活的整體學習作相關規劃,特別是針對「創業生活真實面」部分可作更深入探討,藉以促成台灣大學創業教育系統內之成員任務區隔化,進而整合跨領域資源及增強大學與創業現場間的連結性,使大學校園成為台灣創業生態系統中的堅實基礎與能量來源。

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標誌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承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標誌

如對本站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聯絡客服中心。

  • 10042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27號B1、4樓 
    中小企業創新育成協調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部)
  • 電話:02-7756-6176 傳真:02-2331-7556
  • 服務信箱:pccuincubator01@gmail.com (我們將儘速依序處理您的來信,回信時間約7個工作天)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0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