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經營管理-新創團隊都需要經紀人

南星創速器創辦人 朱宜振

 
創業之路關鍵要領之一: 成功創業家經驗分享
 
1996年的經典西洋片征服情海有一著名台詞:「Show Me the Money」! 因為這部片,讓台灣大眾開始了解經紀人是個怎麼樣的工作。筆者從2008年開始接觸新創領域,從無到有地在台灣建立起完整的軟硬整合跨領域團隊(橫跨IC設計、通訊基頻、中大型基地台設計、天線、鐵道、軍工規、通訊協定等領域),並在過程中經歷許多創業早期之辛苦成長期。
 
當時的台灣,並沒有如現今這般活躍的新創生態圈,也沒有媒體作特定報導,碰到問題大都只能靠自己的經理人經驗及四處摸索,所幸當時投資的企業(即第一代的創業家們)很樂意分享自身經驗及陪伴新創團隊失敗或成長,而這一段經歷也同時讓筆者深刻體會到原來作為一個創業者,是真的有機會改變世界並且發揮影響力的。
 
 
台灣新創生態漸趨活躍,挑戰也接踵而來
 
台灣的新創環境分水嶺可從2010年 AppWorks之初創投的設立開始,透過AppWorks的努力和媒體圈如數位時代的投入,台灣的新創生態變得相當熱鬧,新創和矽谷頓時成了顯學,政府端也投入了相當多資源和心力在打造「新創生態系統」,若與筆者一開始參與新創時的樣貌比較,已然進步許多。
 
但台灣到底適合怎樣的新創生態? 美國矽谷生態有其時空背景,台灣無法僅是複製其作法,而是要以適合台灣條件的方式來打造。若是把「育成和加速」這些培育資源都放進來看待,可能會發現整個新創生態類似美國職棒,即人人都想打大聯盟並成為名人堂中的一號人物,但在進大聯盟之前,還有3A或大學聯盟等各系統,在這些系統間穿梭串起聯盟生態且陪伴球員的一個重要角色便是「經紀人(Agent/Broker)」了。 經紀人不見得要是球員,但必須與球員成為具利益共享的夥伴關係,如此才能驅動經紀人與球員站在同處,共同謀取最大利益;如同新創團隊專注聚焦在其產品服務和用戶身上,專業經紀人則是協助新創企業快速串連所需資源及找到正確的問題,讓新創團隊因為有好的新創經紀人而少走冤枉路
 
 
新創經紀人與新創團隊共創成長,打造「以人為本」的新創生態圈
 
也許很多人會說: 找個加速器或育成中心就解決了吧! 但問題來了,人所處位置的不同便會讓本身與團隊關係產生不同,道理很簡單,即驅動(Motivation)的動機不同,因為新創經紀人必須跟新創團隊結成「利益共享的夥伴關係」,這如同加速器的商業模式為: 若認同新創團隊的早期價值,則會先占取新創團隊早期股份,藉由協助新創團隊成長,快速增加其價值來賺回報酬,故育成中心或加速器單位若不占企業股份,則基本上驅動力有限,長久下來便不太會形成好的有效循環。   
 
新創團隊迷人之處在於針對未來解決問題或創造價值的可能性,惟新創團隊普遍除自身核心優勢外,對於其他事情常常是不夠熟稔的,故經紀人正好可以彌補這一塊。如筆者最近協助處理的一個案例A團隊,除有具備核心技術能力的工程人員外,產品服務成長曲線也很漂亮,是一個標準的技術新創企業,但缺點就是寫不出好的募資簡報(Pitch Deck)及沒有注意公司股權結構設計,進而影響創投的投資意願及不懂得用企業股份來換取一些所欠缺的資源,幸好最終因筆者關係而先與國際早期創投建立信任感,在僅有電話會議及確認團隊的數據後,便開始走入投資流程,也有了好結果。雖然上述過程在整個新創生態中,只是其中一個新創早期撞壁成長的故事,但若是透過新創經紀人的概念,則可以更系統性地形成如同美國職棒聯盟的完整生態並同時解決問題,而非僅是靠著許多新創團隊的血淚故事慢慢堆疊形成的緩慢知識傳遞系統。 
 
好的新創經紀人與新創團隊的共創成長是值得建立的,新創不是靠豪華辦公空間或昂貴機器設備來達成,而是不斷打造「以人為本」的生態圈,藉此創造各種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是說說而已!
 
 

 

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標誌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承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標誌

如對本站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聯絡客服中心。

  • 10042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27號B1、4樓 
    中小企業創新育成協調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部)
  • 電話:02-7756-6176 傳真:02-2331-7556
  • 服務信箱:pccuincubator01@gmail.com (我們將儘速依序處理您的來信,回信時間約7個工作天)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0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