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創業教育

學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趙式隆董事長

近年來,由於政府政策的鼓勵,『校園創業』似乎成為了近年來大學教育的顯學。但是回歸到本質上,應該要討論的第一件事情是『創業到底能不能教』,或者是學校在這個風潮裡,到底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筆者本身是個來自於校園的連續創業家,2004 年大二時加入台灣雅虎,2006 年第一次創業。隨後,在 2008 年博士班一年級時,協助現在的教育部陳良基次長,成立了當時台灣的第一個校級推動車庫創業的『台大創意創業學程』。接著在台大電機系教了五年多的 App / 網頁程式開發之後,在博士班六年級,2013 年時重新投入創業至今。在十多年的自身創業和創業教育的經歷裡,筆者一些觀察或許可以作為輔導機構,和有志於創業的學生參考。 

創業可以教?

所謂的新創公司,是一個相對於成熟穩定公司的概念。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有公司開門營業所需要考慮到的生產、銷售業務、人力資源、廣告宣傳、營業企劃、財務會計稅務法務、智慧財產、投資人關係等項目,一樣也不能少。唯一的差別只在於,新創公司因為資源少,所以這些需要高度專業的工作,必須集中在人數很少的創辦人和早期員工身上。也因此這些維持公司營運的知識學習,會是一間早期公司成敗的關鍵。     這些基礎建設級別的專業技能,通常在大學裡都有現成的課程和專業的教師能夠傳授,這是『硬技能』,創業知識性的部份,這是學校在創業教育上能發揮最大價值的地方。     不過,由於台灣的高等教育,大多技能性的課程都是針對進入成熟公司任職作為專業經理人,或者高級研發人員所做的設計,將來自於不同領域的教師與課程串接起來變成一個學程的形式會很有幫助,但有賴具備創業經驗的人作架構上的規劃。 

創業不能教?

除了知識的部份之外,創業是一段需要堅強心理素質的旅程。創辦人本身的人格特質,幾乎完全決定了一間新創公司能否成功。這一塊是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教的,因為本來就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創業,例如一個悲觀的人,肯定無法成為一個好的創辦人,因為創業的過程是充滿挫折的,這樣的人或許更適合當早期員工,或需要一個極度樂觀的共同創辦人。     事實上,一個社會也的確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創業。試想,如果每個人都去創業了,那誰來當員工執行工作呢?然而,是否有創業家的人格特質,是需要情境才能被發掘的。但透過摸索試錯,來確定一個學生是否適合的社會成本是很高的。也因此,在讓學生動手前,對於創業這件事情有正確的認識,或建立所謂的創業家精神,是比知識性的技能來得更重要的,而這塊是學校自身的資源沒有辦法圓滿完成的工作。     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好的創業課程,是由被創業圈公認最好的矽谷加速器 Y-Combinator 在史丹佛大學所開設的 How to Start a Startup。PayPal 的創辦人 Peter Thiel 同樣在史丹佛大學開設的 Startup 的課程筆記,也變成了創業家人人必讀的創業心法『從零到一』。在在都說明了來自實務界的經驗分享,會是創業者素質建立的最重要核心。只有學校願意放開心胸,擁抱這些過去不被認為夠資格走上大學講桌的實踐者,給予他們該有的掌聲,才能夠完成創業教育最重要的這塊拼圖。    

然後,誰來創業?

2008 年台大創意創業學程成立之時,筆者面談了很多當時的申請者,當時大家看見的是『創意』創業學程,對於『創業』沒有特別的感覺。在八年後的今天,筆者再回到學程演講之時,發現超過了八成的同學,看見的是創意『創業』學程,這是一個社會氛圍的變化,或許創業的風潮已經有些過熱。     八年來,台大創意創業學程到後來的台大車庫,孕育了相當不少的新創團隊,有些成功,有些失敗,有些不斷更換題目,有些從一而終,不同的創辦人性格、背景和組成,造就了不同的企業文化和命運。然而,在觀察這些學生團隊的執行成果時,筆者也觀察到一些現象,興趣廣泛的創辦人,以及跨領域的團隊,是維持一個團隊最初活力的很重要動力。但是一間公司的持續營運,則跟團隊裡專業能力、企圖心,以及堅持的毅力有很大的關係。     在新創圈一直盛行的一個觀念是,好點子很常見,但好的執行力很難。另外,團隊合作能力,口語表達與溝通協調的能力以及職場素養,都是作為一個優秀創業家的基本配備。而這些通常是傳統以考試評分為主的標準教育體系裡,最不被重視的能力。但這些能力是很難在現行的課堂架構下被有效的加強,唯有引入外部的資源,或是在大量的專案實作,或者進入公司實習中能夠逐步被加強。    

改變,就是現在

台灣在過去政府計劃策略規劃的經濟下,創造電子製造業的榮景之後,目前面臨的是在創新產業裡,在資金、市場兩方面被國際邊緣化的危機。唯一的轉機點來自台灣很高品質,但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廉價的高階人力。如何善用人才的優勢,創造更高的知識經濟產值,並逐步提升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條件,創業教育與企業家精神的建立,是最重要的課題。這是一項影響台灣未來幾個世紀的長期抗戰,而教育工作者與學校的心態和作為上的調整,則是要打贏這場全球化戰爭最關鍵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