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想作在地社會創新嗎?分享這三個心法給你,第二個尤其機密。

作者:胡庭碩

社會設計工作者,香港大學榮譽創業導師,創辦坪林街左邊,發起社會創新巴士。矢志推廣社會企業家精神,透過演講、工作坊、深度旅遊等方式,帶領青年走入台灣文化,激勵青年承擔社會責任,為更美好的世界付出。行事生猛活跳,常讓人忘記他是肌肉萎縮症患者。

這是一個大趨勢,更是個顯學:關於青年世代,怎麼走入農村、部落、漁港、山鄉;怎麼走入人情世故濃到令人窒息的地方社會;怎麼在尊崇都會生活的當代,勇敢拒絕便利的快速消費生活;怎麼走進盤根錯節的在地,找到自己能扮演的角色,為文化傳承盡一份心力。

青年走入在地,有的是回鄉,回到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有的是歸鄉,受夠了都會生活的疏離與緊繃,渴望依附於一塊人親土親的樂園。

而人活著,總需要養活自己、也對所處社群有所貢獻的營生方式,大部份青年選擇政府標案,在文字往來中,掙扎於自己理想、住民期待與政府施政指標;也有些青年,選擇單挑市場機制,無論是從農、從旅遊、從空間經營,試圖證明在地生活型態與堅持,能被市場理解,能成為資本社會底下,被交易的有價值客體。

無論是回鄉或者歸鄉,執行標案或者獨力營運,筆者整理自己幾年來的政府創業輔導經驗,與獨力商轉在地空間的心得,提出在地社會創新三個容易被忽略的角度,與各位育成界先進探討,也期許協助讓更多走入地方的青年,能思慮得更周全詳備。

一. 關於交換:農村不只是熱情,而是與享有與都市不同的分享價值取向

交換,是地方社會最有韻律感的一件事情。哪家人種了什麼菜,拿給誰吃,那一戶人家又回饋了娘家種的什麼東西;東西壞了找誰幫忙修,該戶人家又會用什麼東西當成謝禮 …。地方社會透過這樣一層一層的交換網絡,確認彼此的社群關係。

許多青年朋友一進到地方,馬上被熱情沖昏頭,覺得怎麼一開始大家對你很好,慢慢地卻漸漸冷落?背後的道理就在這裡,農村不只是熱情,而是習慣了彼此頻繁的互惠,彼此共同享有「交換」作為確認彼此關係的符碼。(如同我們會在臉書按彼此讚)時時記得這件事,不光享受別人的熱情,而是具體的思考能拿什麼東西回饋回去,比如烤餅乾時多作個幾份,分送平時往來的鄰居;帶小旅行時導覽到在地小店,鼓動旅人消費;協助鄰居學習3C用品、幫忙顧個小孩 … … 把交換這件事放心上,學著用地方社會熟悉的行為增進關係,這才是取得地方信任的正途。

二. 關於勞動:生產不只為了財富與效益,也是一種勤奮形象的儀式展演

每次關於青年社區營造,或地方社會創業的案子訪視,筆者總喜歡走進社區,聽聽居民對該組織的看法 … … 「一群年輕人關在房子裡,也不做事,不知道怎麼養活自己?」「每天都睡到很晚,晚上又常常辦活動,不睡覺,這樣不是辦法啦!」「聽說申請了經費作有機示範,整個田都是雜草,也沒用心照顧 … 」這些,是常常聽到的負面看法。

很多時候,我們很努力的辦了各式各樣的活動,盡心盡力作了地方刊物,花了大把時間在文獻與電腦前苦思構想,經營網路形象 … 但當地人為何就是不明白?原因就出在「勞動」這件事的意義,在地方社會,勞動不只是創造收益,更是一種地位象徵的展演。(我是一個認真工作的人,作為一種社會地位)這一系列包括早睡早起、門口的盆栽照顧得很漂亮、常常見你在村子裡走動 … 擁有好的形象,會對你進行的地方工作或創業獲得更多在地支持。所以,別只是自己一小群人忙到不得了,也要多思考,整個地方社會是如何理解你們的忙碌與勤勞?

三. 關於多邊市場營運:你是經營在地體驗的人,不只是享受在地、自己玩很開心的人

有個朋友跟我抱怨,付幾千塊參加某個在地組織辦的部落跨年,晚上22:00到,每人一份獵人便當,說旅人們自由探索,累了可以到社區中心有睡袋過夜,交代隔天早上09:00吃早餐,接著帶路人就跑去某個當地人家作客,放著20多個人就離開了。看看手中的獵人便當,只是一個塑膠袋裝著白米飯與一塊鹹魚,與一罐礦泉水。

從事在地社會創業,很多時候是滿足不同的利益關係人,對於在地,希望更團結,傳承老文化,創造新的經濟收益;但對於顧客,還是要思考能提供什麼樣的價值給他們。或許是物質享受、或許是社群歸屬、又或者是文化認同。要時時刻刻記得,顧客跟我們,在地方社會裡,享有不同的背景知識、站在截然不同的身份。他們無法像我們一樣,快速的對於地方「有感」。

以上述例子而言,不是絕不能提供現在打獵真正吃的食糧,而是需要透過講解與情境創造,讓旅客了解文化變遷的時間感。而自由探索時間,也應該補貼給當地人,把旅客分配到各戶人家裡作客感受,或作其他體驗安排。隨時換位思考,才能創造多贏局面。

從事地方社會創新,許多人懷抱著一種奮不顧身的浪漫。但唯有撥開都市人一廂情願的粉紅色幻影,務實地從田野生活出發,爬梳脈絡,選定好自身的位置角色,如同果醬女孩陳沛蓉說的:「農村,不只需要農夫而已。」找到自己發揮的槓桿點,才能真的為地方社會文化,做些什麼。

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標誌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承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標誌

如對本站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聯絡客服中心。

  • 10042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27號B1、4樓 
    中小企業創新育成協調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部)
  • 電話:02-7756-6176 傳真:02-2331-7556
  • 服務信箱:pccuincubator01@gmail.com (我們將儘速依序處理您的來信,回信時間約7個工作天)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0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