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新與創業育成體系邁向創益與創價生態系統

撰稿人:王彥文 / 工業研究院IEK 專案經理

 

瞭解生態系統是規劃新世代產業科技施政的起點

用生物組織觀點來看我國產業與科技發展與政策走向是一個有趣而極富意義的方式。過去以個體生態學(Autecology)及群體生態學(Population ecology)觀點推動中小企業輔導體系而衍生早期的水平聚群,而後以群體生態學(Synecology)觀點推動大中小企業競合的產業群聚(或稱中衛體系)發展而奠定臺灣90年代的繁盛基礎。現代的生態系統生態學(Ecosystem)時代已至,政府透過情境模擬來採取最優化的方式來做管理與控制,並且在系統失靈(亦稱為市場失靈)時介入干預,也就是代表公部門扮演「環境營造」與「資源配置」的角色被重新定位。

生態系統旨在營造一個成員專注扮演自己角色的場域

掌握影響生態系統運作的生物因子與非生物因子為現代政策規劃的起點。前者泛指系統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與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掠食者」(Predator)與「獵物」(Prey)之間的關係;非生物因子則包括:氣候條件、土壤條件與地形因素等,可視為是公部門與學研機構所扮演的角色,其任務在於促使生物因子可以持續且健全的互動。讓我們想像一下:把新創企業所存在的生態系統視為一個水域,水面上的波光粼粼往往讓人忽視水面下世界的詭譎危險,附表1就是在這樣的觀念下依據不同系統成員的角色、數量、與其他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嘗試透過水域生物的特性嘗試勾勒其樣貌;如同我們所熟知生物生態系統一樣,無論是創投資金(鯊魚)、天使投資人(海豚)、創業家(燈籠魚)…乃至於新創企業的組成份子、消費者缺一不可;政府的功能即在於透過各種法規、制度與激勵措施維持「掠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平衡,營造一個系統成員可以量足質精的專注扮演應有角色是生態系統最理想的樣貌。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四大營造策略

在「環境營造」與「資源配置」兩大原則下,政府該思考的課題是:(一)催生更多質精量的系統成員-新創事業、(二)加速生態系統的運作效率-降低掠食者與獵物之間的搜尋與交易成本、(三)導引更多民間或國外的專業資源參與而使其更為多樣化-挹注非自給性資源、及(四)當系統異常情況發生時加以干預導正-補不足帶示範(如附圖1中所示)。總結來說,政府推動創新創業政策的使命就是「維繫系統中各成員之間的良性互動,藉由政策、法規與制度等資源挹注,確保生態系統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夠專心、專業與專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將走向開放式創新營運的全球網絡

繼開放式創新營運網絡已然成為跨國企業運作主體之後,許多新創企業在Day One開始就已經一個跨國、跨市場與跨團隊的營運架構,臺灣面對的將是一個創新創業資源帶動企業與投資集中的新賽局。新加坡政府在2012年分別投入6千4百萬美金設立「亞洲消費者研究中心」(ACI, Institute on Asian Consumer Insight)與2千6百萬美金設立「生活數據分析研究中心」(Living Analytics Research Center),目的即在營造自己成為一個最接近高成長市場的創新創業樞紐,過去一段時間以機吸引像是高級酒品公司Diageo、奢侈品零售商LVMH、聯合利華、寶僑、雅詩蘭黛、歐萊雅等跨國企業競相在星設立據點,技術智財與創新網絡的集中是其中的關鍵,而專業中介組織與軟性服務機制則是必要的條件,一個具備「精準市場選題」與「豐沛資源網絡」養分的生態系統正在快速形成。不幸的是這是以往擅長從既有的產業鏈與客戶等定性需求中尋求改良式創新商機的臺灣多數企業與政府不甚熟悉的領域。

關注課題一 技術資源擁有者是下一波主流創業家

矽谷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並不滿足於創立一家公司而後留在裡頭思考產品與服務改良、擴大獲利與滿足股東權益,而是不斷的賣掉成功案子與吸取失敗經驗。我們已經看到近期日本許多在大企業任職而擁有技術資源的青壯年族群興起一股離職創業潮,同樣情況也出現在因為阿里巴巴等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而一夕致富的中國,這些人因為擁有豐沛的技術資源且在大企業中培養出相對精準的市場眼光,而成為新一代的主流創業家。同樣的,我們預期在少子化加速大學退場及政府財政窘迫下,臺灣的下一波創業家來自於學界與研究機構的技術及研究人員可能逐漸增加,相對的就必須思考現有創新創業育成服務該如何調整因應;再者,這樣的族群其人格特質是否適合在創業過程中轉化為經營者?抑或是偏向於扮演類似矽谷創業家的樣貌則有待觀察,這或許也是為何開放空間(Co-working Space)與創客空間(Maker Space)快速興起的原因之一。

關注課題二 精準選題才能催生偉大(Big Vision)新創企業

佛家所言:起心動念決定人後面行為是否正確,同時影響你最後得到的結果。既然臺灣創業家可能是一群擁有豐沛技術資源與的族群,那麼政府應該思考什麼方式可以導引他們投注在能夠創造利益與價值的方向,進而彰顯產業高市佔率與高毛利率的創新創業效益(Impact);類似的機制被日本、南韓等國家在幾年前就導入政府研發補(捐)助體系中,提出「研發與事業發展」(R&BD, Research & Business Development)的概念。反觀臺灣,則可以建立一個從「技術資源」與「創新網絡」評估創新創業題目的可行性與市場性,進而提供後續事業發展規劃的新型態智財服務機制應該被加速建立的中介機制或組織,巨量資料(Big Data)分析技術則是最為熱門的工具選項之一。

關注課題三 建立臺灣創新創業育成資源網絡

即便政府針對育成經理人與從業人員辦理許多講座、課程與培訓活動,甚至嘗試推動所謂「育成經理人認證」制度,各種新型態創業的出現仍然叫他們無從因應,即使是許多育成中心已經對外尋求資源與形成合作聯盟的今日依然如此。用日本「中小企業診斷士」登錄資格考制度為例,其範疇雖然看似涵蓋會計、法務、IT到經濟學、營運管理等五花八門科目,但是根據筆者到日本多次訪談可知,實際上測驗的目的是要求受測者提出該如何與中小企業分析與共同討論出問題後,尋求全國將近2萬名合格診斷士網絡的專業支援服務。因此,從個別育成中心盤點母體機構內所擁有或隱藏在個別人員身上的專業技能、技術資源與外部關係網絡開始,而後連結成為全國性的「創新創業需求解題方案徵求網絡」,或許是促使原本就不大的臺灣成為單一創新創業基地的可行選項。

關注課題四 再挑戰善後機制是一個成熟環境必要軟性機制

知名管理學家Henry Mintzberg在「大象與跳蚤:預見組織與個人的未來」一書中指出:在五十歲創立個人事業後的首要問題就是「孤獨感」,許多創業家在剛開始的幾年中往往只有自己與伴侶舉辦尾牙宴。創業家的心理行為相關研究與專業輔導已經是歐美心理學界的一股新顯學,這也可以視為前述在生態系統中提及「無名、不受注意的重要人士」角色。以色列學習失敗與挫折的菁英資優教育是許多人公認該國創新創業風氣的重要基礎;南韓政府體認到曾經創業失敗經驗或挫折往往是成功創業家的必經過程,自2013年開始辦理「創業家成長營」(Healing Camp)由心理學家或治療師提供一系列的心理講座,搭配輔導顧問提供一對一的檢討與諮詢服務,還特別設計完訓學員獨自在身中帳篷自我省思的活動,除了累積失敗案例經驗之外,同時鼓勵許多創業家停下腳步再重新出發。這個部分是臺灣尚未起步的部分,在政府各部門幾乎都將創新創業視為顯學的當前,應該也是有必要搭配建立的後端軟性機制。

總結-創造價值與利益才是創新創業的Impact KPI

創新創業的目標已經被重新界定為「新價值的創造」,所有創新與創業行為皆強調將科學性、技術性與商業性知識轉化為經濟性與社會性價值,相對於發現(Discovery)、發明(Invention)與技術性突破(Technical Breakthrough)之傳統創新活動,唯有鼓勵更多社會體系、教育、新市場營造及營運模式的變革,才有機會將臺灣的既有結構與體系提升為適合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深根發展的環境,我們必須有勇氣承擔「創新天生就伴隨惡創造性的破壞」挑戰,當我們建立好從「開放式創新選題機制  創業家人格轉換  創新創業育成資源網絡  善後及再挑戰軟性服務機制」一連串的全球化營運架構,培育出擁有Big Vision的「獨角獸級」新創企業將是指日可待。

 

附表1  新創企業所存在的生態系統成員與特質

名稱平衡時存在數量所扮演之角色任務目標獵物掠食者代表生物
創業家

為多數人的特定問題或需求

而提供具市場性解決方案者

 

工程師

設計師

市場開發人員

 

創投資金

科技博客

 

swordfish

旗魚

創投基金 極少

藉由投資提供創業資源而在企業

設立或公開發行之後取得最大報酬

 

擁有絕佳創意而

資本不足的創業家

 

愛吹牛的

創業家、

科技博客

 

shark

鯊魚

天使投資人

提供投資或知識給

需要額外資本的新創企業

 

創業家

 

創投資金

科技博客

 

 dolphin

海豚

科技博客

提供創新產品或服務辛辣評論或謠言者

(常常是導致新創企業生或死的黑手)

 

創投資金

創業家

CEO

 

像是Apple、

Google一類的業界巨擘

 

 Lantern fish

燈籠魚

工程師 不多

專注於把技術結合於創新產品與

服務中,進而找到現存問題的解決方案

 

設計師

(提神零嘴、

保健食品)

 

創業家 

 

taco

八爪章魚

設計師 不多 把產品或服務變得更吸引人

 

(悠閒的下午茶)

 

創業家、

科技博客

 

Hippocampus

海馬

CEO 像新創企業可以像機器順利運轉

 

市場開發人員、

營銷副總

 

創投資金、

科技博客

 

whale

鯨魚

營銷副總

教育消費者體認到這家企業的

產品與服務可以帶來前所未有的好處

 

消費者

 

創業家、

CEO

 

Jellyfish

水母

營銷人員 中等

擅長辦理社交活動,規劃新產品

與服務的對外曝光管道

 

消費者

 

CEO 

 

starfish

海星

市場開發人員 找到新客戶並把新產品及服務賣出

 

 消費者

 

CEO 

 

eel

鰻魚

無名、不受注意

的重要人士

在創業者或任何成員只獲得極少

或沒有報酬時提供感情支持者

(常是家人、死黨、女友或創業家社群)

 

 (勵志小說)

 

 生態系統成員

 

fish

觀賞用魚

消費者 到處都是

不假思索地被吸引而進行

新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行為

創新產品或服務  新創企業  各種魚種

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標誌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承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標誌

如對本站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聯絡客服中心。

  • 10042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27號B1、4樓 
    中小企業創新育成協調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部)
  • 電話:02-7756-6176 傳真:02-2331-7556
  • 服務信箱:pccuincubator01@gmail.com (我們將儘速依序處理您的來信,回信時間約7個工作天)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0x768以上。